近年來,我國休閑漁業蓬勃發展,在拓展漁業多種功能、豐富漁業產業業態、促進漁業提質增效,促進鄉村振興、農漁民增收,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2024年,我國休閑漁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,產業規模持續擴大,業態向多元融合躍升,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,但同時發展模式功能單一、管理服務待進一步規范提升等短板弱項仍然存在。為促進休閑漁業持續健康發展,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、中國水產學會編制了《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監測報告(2025)》,總結分析了2024年休閑漁業發展狀況特點,并就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。
產業發展特點。一是政策驅動與規范管理并行,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。近年來,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休閑漁業發展,將其作為推進漁業產業融合和高質量發展、助力鄉村產業和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,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規劃、意見、政策、標準等,引導休閑漁業向規范、高質量發展轉變。政策扶持引導方面,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“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”,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提出“實施休閑農業提升行動,建設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,遴選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,開發差異化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和服務。”海南省農業農村廳、財政廳聯合印發《海南省休閑漁業相關項目獎補資金管理實施細則》,對省級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、休閑漁業垂釣賽事基地等進行獎補,最高可達500萬元。規范行業管理方面,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釣管理工作的意見》,提出要統籌水生生物保護和公眾休閑垂釣需求,科學合理劃定禁釣水域、打擊整治違規垂釣。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印發《四川省長江流域禁捕水域休閑垂釣管理辦法》。
二是多元化、融合化發展態勢顯著,形成多業態交織的產業矩陣。我國休閑漁業已由傳統的垂釣、觀光等范疇發展為融合“漁業+旅游+文化+研學+康養”的復合型產業,產業邊界日益模糊,跨界融合成為核心驅動力。傳統漁業資源與休閑旅游需求結合,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。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、財政廳印發《黑龍江省加快冷水漁業振興發展若干政策措施(2024—2026年)》,省委一號文件指出要“辦好’冷水魚·冬捕季’系列活動,推動冰雪漁業發展”,2024“冷水魚·冬捕季”系列活動歷時50天,舉辦冬捕、冬釣活動210場,累計接待游客近146萬人次,旅游收入近9億元。海南省充分發揮海洋旅游資源優勢,啟動《海南環島旅游公路2.0版規劃》,推動“休閑漁業+濱海旅游”融合發展,推動從傳統“看海”模式向深度“玩海”模式轉變。漁業文化與地方民俗、節慶活動結合,實現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休閑漁業提檔升級有機融合。浙江湖州依托太湖、南潯古鎮等資源,結合“桑基魚塘”等文化遺產,建設標準化垂釣碼頭和休閑村莊,開發漁文化體驗和生態觀光等特色項目,形成包括垂釣、漁家樂、觀光漁業在內的多元化發展模式。安徽休寧依托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山泉流水養魚,推動泉水魚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,探索漁旅融合發展新模式,連續8年舉辦“泉水魚節”,開發“一魚三吃”等系列菜品,打造獨具特色的集生態美食、文化體驗、山水度假、鄉村休閑等為一體的新型業態。
三是特色品牌化建設提速,區域特色標識(IP)與差異化競爭成為發展新引擎。隨著各地休閑漁業發展提檔升級,休閑漁業不再停留于簡單的資源開發和初級服務提供,地方政府和經營主體品牌化意識顯著增強,特色化、IP化運作成為產業提升附加值、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路徑。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獨特的漁業資源稟賦、自然景觀、歷史文化底蘊和地方民俗風情,著力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區域休閑漁業公用品牌。查干湖依托古老的冬捕漁獵文化,舉辦23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,成功打造查干湖冬捕文化旅游名片。象山開漁節承襲東海漁民傳統開捕祭海儀式,打造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節慶品牌,有力推動當地漁業與文旅融合發展。福建霞浦憑借獨特的灘涂風光和紫菜養殖場景,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,形成“光影灘涂”主題攝影旅游品牌。結合中國農民豐收節,廣西打造稻漁豐收節,成為展示廣西稻漁產業發展、稻漁文化、民族特色風情的重要窗口。經營主體避免同質化競爭,積極尋求獨特定位和價值主張,打造精品化路線和主題IP。山東榮成東楮島村結合古漁村歷史打造沉浸式文化街區,通過修繕海草房,打造海上觀光、趕海垂釣等旅游項目,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,先后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、中國美麗休閑鄉村、中國最美古村落。海南著力打造以“漁村慢生活”為主題的精品化漁村民宿,認定陵水疍家漁排、臨高“浪花小筑”、潭門“無所歸止”等一批共享漁莊。
發展形勢、問題及建議。休閑漁業是繁榮漁村、富裕漁民、推進鄉村振興的民生產業,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產業。“十五五”時期,休閑漁業面臨多重利好因素疊加的發展機遇,同時也對休閑漁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。一是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。休閑漁業是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。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,需要延長漁業產業鏈,調優漁業產業結構,發展包括休閑漁業在內的水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業。同時,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,需要休閑漁業加快提檔升級。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、提升公共服務水平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、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等都為休閑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。同時,休閑漁業集漁業生產、漁村生活、漁文化、生態環境于一體,關聯性、綜合性和帶動性強,在推進鄉村產業、文化和生態振興中均能發揮積極作用。三是消費升級需求與期待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,中產階級的擴大,對高品質和多樣化旅游消費需求增加,親子研學科普,以及以“健康+休閑”消費為主的“銀發旅游”,均是休閑漁業的新增長點。同時,休閑漁業也要適應大眾旅游出行和消費偏好的變化,增加中高端、差異化產品和服務供給。
與面臨的形勢要求相比,休閑漁業還存在諸多短板弱項和制約因素。一是政策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。休閑漁業特別是休閑漁業船舶安全,涉及農業農村、文化和旅游、交通運輸、生態環境、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,各部門在各自領域均有相關政策和管理要求,需要有關地方政府統籌協調,形成政策合力和規范要求。二是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。休閑漁業仍多為“漁業+旅游”的簡單疊加,缺乏文化、科技、康養等要素的創新融合,產品同質化嚴重,如漁家樂菜單雷同、垂釣項目單一等,尚未全面形成多業態多模式多功能發展格局。三是經營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。當前我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平均從業人員僅6人,多為小農戶、轉業漁民等,會管理、善經營、能營銷的復合型人才少,休閑漁業開發和經營管理能力不足,旅游接待服務質量和水平不高。
對此,提出以下建議。一是優化政策與制度供給。各地應加強對休閑漁業發展的扶持引導,如盤活閑置農村房屋等資源、加大財政金融支持、加大公共服務等,強化政策銜接。完善相關法規標準體系,建立健全符合實際適度超前的準入、基礎設施建設、經營服務、衛生和食品安全等標準規范。二是豐富產品和產業業態。各地應針對城鄉居民休閑消費分層化和社交化特點以及對參與性、體驗性和沉浸性的需求,推進“漁業+”深度融合創新。如推進“漁業+文化活化”,開發“沉浸式漁村劇本游”,推進“漁業+數字科技”,開發“元宇宙漁場體驗館”,推進“漁業+綠色康養”,開發魚療度假村。通過創新產業業態,提供特色化、差異化、個性化的產品,激活城鄉居民休閑漁業消費動能。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。各地應優化存量休閑漁業從業人員,分類分層開展經營管理和服務培訓,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。擴大增量,鼓勵有知識、有眼光、有技能、有追求的新農人投身休閑漁業。鼓勵大專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,培養專業人才。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。各地應加強漁村、休閑漁業基地、碼頭等區域道路、停車場、廁所、垃圾污水處理、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改善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服務設施條件,提升游客出游便利性和舒適度。把基礎設施建設與漁村景觀、文化資源保護、產業發展有機結合,促進古漁村保護與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