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十月,天藍海碧。時值“雙節”假期,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“國信1號2-1”游弋在山東威海海域,迎來海上豐收季。
“國信1號2-1”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“國信1號”的升級版。在養殖工船內部,15個標準養殖艙整齊排列,艙內模擬海洋洋流,形成適合魚類游動的旋轉流場,養殖的大黃魚在其中隨流游動。“開始收魚!”10月4日,伴隨著一聲號令,工船養殖的15噸大黃魚開始陸續起水。通過吸魚泵和輸魚管道,養殖艙內游動的大黃魚被轉運至休眠池,快速降溫休眠鎖鮮。休眠鎖鮮后的大黃魚通過提升機裝入帶有冰漿的保溫周轉桶中,加蓋封箱后,隨物流船運輸至岸基加工廠,進入加工、銷售環節。
“‘國信1號2-1’于今年4月17日下水運營,首批次投放的全部是大黃魚魚苗。”“國信1號2-1”養殖工船生產總監孫琳琳說,這批魚是今年4月投放的,共100萬尾,在海上養了一個夏季后,現在每條已經長到1斤多,到了集中收獲的季節。“雙節”期間,該船已經陸續進行了兩次收魚,共收獲20多噸,占全船養殖量的4%。
“國信1號2-1”船長244.9米,型寬45米,設置15個標準養殖艙、4個環形跑道池、22個養殖試驗池,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約3600噸。船上工作人員介紹,目前投放的100萬尾大黃魚在9個標準養殖艙養殖,環形跑道池和養殖試驗池將用于飼料等試驗。未來,將陸續開展大黃魚、鮭鱒魚、黃條鰤等名優魚種養殖。
“‘船載艙養+游弋養殖’是國信養殖工船的養殖模式,智慧養殖是我們工船養殖的目標。”在養殖監控室里,孫琳琳介紹船上的養殖集控平臺,工作人員通過該平臺可以實時查看全船的氧氣系統、投飼系統、養殖海水、養殖光照等狀況,實時監測養殖艙內水體的溫度、鹽度、溶解氧和酸堿度,實現智能投喂和管理。
“養殖水體進一步加大,加工養殖系統更加智能高效。”孫琳琳總結說,相對于“國信1號”,“國信1號2-1”通過在功能布局、養殖系統、新能源利用、信息一體化等領域實現160余項技術突破與優化創新,實現魚苗入艙、成魚起捕、投飼及加工等核心生產環節全流程機械化作業,全船整體機械化率提升至90%以上,自動化水平提升45%,養殖決策智能化替代率達30%,人力成本降低20%,實現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“雙提升”。
按照計劃,今年11月,“國信1號2-2”將加入運營序列。屆時,國信養殖工船將形成“三船聯動”局面,可年產高品質海水魚1萬噸以上。“有幸見證和參與我國深遠海養殖工船產業發展,從‘國信1號’實現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‘零’的突破,到‘國信1號2-1’‘國信1號2-2’推動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技術迭代和規模擴張,工船養殖越來越規模化、智能化、自動化,必將為市民餐桌提供更多更好的水產品。。